私信
奶油米
lv2
个人简介:暂无个人简介
0
动态
0
关注
10
粉丝
192
获赞
63
访客
加入黑名单
TA的帖子
TA的关注
TA的粉丝
TA的帖子
2023-4-14
为什么很多厂商在面对半入耳式降噪耳机的研发心生胆怯?
对于追求极致降噪效果的那群人来说,入耳式耳机是不可或缺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类人群多半会有耳道炎等疾病的困扰,其中包括我中耳炎几个月才好。所以我一直期望能有一个半入耳式的降噪效果不亚于入耳式的耳机。不过半入耳带降噪的真无线耳机选择确实不多,毕竟半入耳本身的被动隔音能力就比较弱,所以对于主动降噪就会要求的非常高。 为什么说半入耳被动降噪的能力弱? 其中主要原因是降噪原理有关,被动降噪是通过不同材质的堵塞物进入耳朵,就像放鞭炮堵住耳朵一样,而主动降噪是通过处理器“相消干涉”的原理将噪音消除,由于耳孔大小因人而异,耳机与耳孔之间无法做到完全贴合,难免被动降噪效果稍显逊色。 那么究竟半入耳降噪耳机是否可以实现入耳式的降噪效果呢? 上面说到其实入耳式和半入耳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堵耳这一环节,如果想要达到类似的降噪效果,就要从堵耳这一细节入手,但需要考虑的匹配不同的人,不同人耳构造,使半入耳式耳机的实现难度增加,关于这一问题,各厂商也会从投入产出比中考量,即使半入耳式具备佩戴舒适性这一刚需条件,但因其特殊的先决条件,也让很多厂商望而却步。 首先,对于追求极致降噪的那批人来说,入耳式降噪耳机必将面临被一部分人放弃,即使对于普通入耳式耳机来说,它的降噪效果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还是无法满足“极端”人群的需求,很可能在市场中被定位小众产品。其次是佩戴方式本身,佩戴舒适是半入耳式的核心优势,但在稳定性上需要考虑到人耳构造,多场景使用等因素,使之在结构设计需要花费的心思更多。在考虑市场受众及佩戴方式的基础上,还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例如降噪、音效、通话进行三重自适应,就需要基于海量真实人耳测试数据,做到千人千二匹配不同的降噪参数。 所以综上所述,半入耳降噪耳机可以实现但过程会很艰难。
25
23
1
6
2022-5-9
分析:TWS耳机行业发展,普通消费者未来该如何选购耳机。
这张图片里的大部分品牌我基本都去过。即使我没有去过,我也去过相关的供应商或代工厂,就说各个芯片供应商尤其是音频芯片供应商以及降噪方案商,有几个是不用AP的。因此,在目前的TWS耳机市场和可预见的未来耳机市场,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而且我认为我了解到的一些真实数据比一些机构统计数据和官方宣传更准确。所以我想从整个行业的发展现状这个角度来谈一谈关于消费者如何选购耳机的问题。虽然一些相关统计机构的统计结果表明,2021年耳机市场和TWS耳机市场相比2020年仍将保持一定的稳定增长。但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我掌握的信息,耳机市场的现状2021年,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不如去年同期。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一些公司业务还是很忙的,但从今年年中开始,似乎没有什么动静。当然,也有一些公司(规模还不算小),今年从头到尾都没有大项目。所以其实无论是耳机市场还是具体的TWS耳机市场都已经进入饱和阶段,或者说是存量市场。当然,疫情造成的全球经济环境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在生死存亡的股市里,只要稍微落后一点,可能就没有回升的余地,不像两年前,你可以随便卖tws耳机赚钱,这样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因此,各家厂商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积极。这导致TWS耳机的各方面性能快速进化,在我看来有些领域例如音质和降噪基本上已经达到了瓶颈,边际递减效应凸显。就连大家之前经常调侃的漫步者,最新的产品TWSNB3也是表现不错的。针对具体终端实际产品的相关技术和性能。其实以目前整个TWS耳机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只要单元选的不是太差,腔体设计/模拟稍微在线,根据目标曲线稍微调整一下EQ,然后听一听很少确认。音质差别不大。这也是我这两年在评测中逐渐验证的一点(以前在千元区间,现在逐渐下移到500元区间),当然,随着除了一些浑水摸鱼的耳机。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一些细分市场或细分用途,一些新产品可以写入多组EQ配置文件。如果你想要标准或低频增强,你可以通过相应的应用程序进行调整。一个耳机可以有多种类型。不同的声音表现。与有线耳机相比,TWS耳机的调音因为加入了EQ更加方便,而且一些有线耳机难以调音的细节可以调整(当然蓝牙协议的音质问题因为调音无法弥补)。ANC的降噪方案也越来越成熟。甚至我也看到了一些厂商已经在某个局部频段两三分贝的差异的纠结了,这也说明降噪性能的发展正在逐渐收紧瓶颈。最近看到的一些TWS耳机,预计售价在300元左右,也能做到很好的调音和很好的降噪。这在去年的同一时间是无法想象的。未来像FIILCCPro、漫步者TWSNB2这样的高性价比耳机也会越来越多。底噪控制方面,我去过一些底噪高的耳机厂家。我发现他们以前的产品基本是没有底噪控制,也没有人负责,或者那些厂商认为根本没有问题。不过,一方面有不少用户反映了本身底噪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基于tws耳机行业的疯狂卷入。现在很多厂商也开始关注本底噪声控制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难解决,至少对于本底噪声测试来说并不复杂。pcb可直接AP测试,整机可在消声室使用人工耳进行低噪音测试。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正在这样做。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很多tws耳机,包括两三百元的tws耳机,也能有更好的底噪表现。甚至整个行业已经内卷到在拼耳套设计和材质带来的主动降噪上的一些差异。注意是主动降噪的区别,不是被动隔音的区别。另一方面,从网络舆论的角度,也可以看出整个tws耳机行业的内卷化问题。记得两年前的评测中说的有些国产tws耳机表现不好(真的不好),也没有掀起太大波澜。现在,当人们说苹果、三星等国外品牌的耳机好时,就会有人站出来批评。我觉得这也是内卷的表现?所以不论是行业高速发展也好,还是厂家之间疯狂内卷也罢。其结果也就是意味着在未来的半年到一年内,我们就可以只花三五百就买到一个对于大多数消费者高度可用没有太多硬伤的产品。当然,厂家们通常还会做千元左右的更高端一些的产品,会保留一定的余量和功能已满足中高端产品线的差异性。所以现在,我个人觉得没必要花2000块钱买个TWS耳机,尤其是像我这样需要精打细算的人,除非你是土豪。如果想要一定的品质,千元左右买一些tws耳机基本都能表现不错。当然,苹果用户还是要买苹果耳机。如果只是随便用,三五百元的耳机就够了。总的来说,耳机之间的音质差异在一两年前就很明显了。我一直认为,即使是TWS耳机,首先也是耳机,作为耳机的基础——音质必须通过测试才能称为耳机,一款不错的TWS耳机。因此,对TWS耳机的音质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今,同价位竞品的音质差距越来越小,降噪性能也相差无几,甚至功能也差不多。如果在同价位拿出几只TWS耳机,音质和降噪性能的差距不足以成为购买的决定性因素,或者很多TWS耳机已经达到了相应价位的可用水平或及格线。对这些方面的评估可能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所以我想,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根据生态和外观来选择耳机,音质和降噪也不会拉开大的差距,会逐渐成为固有的基础盘。
163
99
2
99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