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漫步者作为老牌声学大厂,在进军TWS耳机市场后推出过诸多创造历史的新产品,今天开箱评测的耳机产品则是漫步者2023年的开年重磅新品Lolli3ANC,与漫步者此前给人留下的高端产品均是入耳式不同,Lolli3ANC是一款半入耳旗舰产品,个人看来是继承DreampodsPro系列又一巅峰半入耳。作为漫步者粉丝,这绝对是一款不可错过的话题性产品,一起来看一看新品的表现吧
包装与配件
Lolli3ANC的包装盒与前代Lolli3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包括去年上市的LolliPods2022版,近期发布的萝莉泡家族均使用相同尺寸的外包装盒,仅在印刷上对各产品有不同的表达。包装说实话确实不怎么支撑得起这个档次的产品,究其愿意在于在国家限制过度包装后,科技公司也奉行了这一政策,个人感觉除送礼场景外,其实包装盒只有打开的一瞬间会被我们关注到,真正使用过程中其实完全不会在意的。

Lolli3外包装正面印刷了正式的产品名称:Lolli3ANC真无线主动降噪耳机,右上角印有显眼的Hi-ResWIRELESS小金标认证,说明它最起码支持990kbps码率、频响范围≥40khz,下方为LDAC支持,证明了这是一款支持无损音频协议传输格式的真无线耳机。而Lolli3老版本则支持的是SnapdragonSound骁龙畅听技术,使用编解码格式为aptX-Adaptive,与LDAC一样均支持最高24bit/96kHz无压缩线性音频。

Lolli3ANC应该是使用了与前代Lolli3基本一致的耳机模具,充电盒、耳机本体与上代基本一致,只是迭代了几款新配色

耳机下方放置了充电线材与说明书


就一款499产品来说,Lolli3ANC产品包装与配件说不上简陋,但也确实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可能老漫家也了解自己的用户最在意的还是功能与声音?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款新品的其他评测
充电仓与本体外观
充电盒整体呈圆角矩形,下方为Type-c充电接口,开盖转轴位置相比Lolli3的塑料变为质感更好的金属材质,根据手感判断应该是CNC铝合金喷砂外表,居中位置为配对、重置按键,基本与机身融为一体,不使用时感知不强

开盖阻尼感适中,从开盖角度看耳机相对圆润,我到手的这款柳芽青配色给人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

耳机本体相比前代唯一不同之处在入耳内侧部分,黑色传感器面积更大了一些,判断应该是增加了额外的传感器

整个活~

耳机整体没有瑕疵,触感温和无毛刺感,整体材质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沾指纹,当然相对于同为绿色的竞品小米buds4来说指纹问题并不算严重。充电仓阻尼感适中,上下舱门衔接处采用了金属转轴,衔接工整,整体外观体验继承了漫步者TWS耳机自有生产线的一致性。
整体而言,漫步者Lolli3ANC在外观上中规中矩,没有为了博取眼球而做出所谓的“跨时代”外观,而是使用了已经经过检验的模具,用户体验对得起售价。
操控与连接
Lolli3ANC首次连接体验与前代\其他漫步者TWS耳机保持一致,均为长按充电仓按键至灯光闪烁,通过耳机蓝牙连接,蓝牙连接后可进入EdifierConnect对耳机进行设置


在后续的使用中,我们可以通过EdifierConnect开启或关闭双设别连接\LDAC等功能,其中双设备连接可以满足双设备(手机、平板、PC等)同时使用该耳机,在不同使用场景中无缝切换;LDAC最高可支持到24bit/96khz;需要注意的是,双设别连接与LDAC功能仅能同时使用其中一项,应该是蓝牙传输协议规定的带宽无法满足二者同时开启,如果强开会导致断连、声音不稳定等情况,因此官方屏蔽了同时启用的可能。

整体看来,Lolli3ANC首次启用了双设备连接这一功能,并且采用了蓝牙v5.3,在蓝牙稳定性方面也有所提升,即使在复杂的地铁等环境中也不容易出现断连情况
回到耳机操控方面,Lolli3ANC采用了与上代一致的压感操控,主要区域是手柄内侧,默认双侧耳机短按2次切换下一曲、短按3次切换上一曲,长按手柄开启/关闭自适应降噪。操控手感体验一般,希望漫步者可以在下代产品中更新,操控设定可在APP中自由调节,选项丰富程度让某些厂家自愧不如。
我在实际使用中发现操控选项居然包含了“唤醒语音助手”,通过手头不同品牌手机实验发现基本完美支持大部分手机的语音助手(三星的Bixby、苹果的Siri、小米的小爱、华为的小E)

总结到EdifierConnect软件本身,我们可以通过APP设定各种降噪模式、音效模式、游戏模式,并且拥有社区、助眠音乐、商城等额外功能,APP也对额外的LDAC、双设备支持完美。但值得吐槽的是APP、社区、商城的界面与耳机本身素质并不匹配,整体UI处于仅限“够用”的程度,使用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卡顿现象。可以看出漫步者作为老牌音频厂商,对各种耳机音响产品的声音与功能都是非常重视的,APP功能丰富并好用,但界面与主流手机厂商仍有差距,虽然并不影响日常使用,但也希望漫步者能够通过迭代软件版本补全这一小小遗憾。
佩戴与降噪
Lolli3ANC作为一款半入耳耳机,它的佩戴体验一般情况下是无需过多介绍的,对于耳甲腔空间正常的用户来说半入耳耳机大多是比较舒适的,除非是小米Buds4这种对耳机壳进行放大“优化”的异类……
一般来讲耳机评测并不会将佩戴与降噪放在同一类别中,之所以本篇评测放到了一起,是因为Lolli3ANC的佩戴与降噪是息息相关的:漫步者通过大数据采集将国人的耳道进行了细分,为耳机提供了20组典型形态并针对制作了降噪方案,基本涵盖了大部分国人耳道。

以我本人的耳甲腔举例,基本与标准人工耳尺寸一致,属于相对比较标准的耳道,在佩戴Lolli3ANC时舒适度适中。
在双耳佩戴Lolli3ANC条件下可以通过按键或APP开启自适应降噪功能,有一说一,在体验过其他半入耳降噪耳机后我对半入耳的期待值并没有太高,只希望能满足我“办公室降噪”的简单需求:去除掉空调与薄膜键盘等背景噪音,保留与同事交流的人声。Lolli3ANC完全满足了这两项需求,还给了我一些额外惊喜——降噪体验非常舒适,不像华为Freebuds4e那样开启降噪的一瞬间发出巨大的压迫感,Lolli3ANC给我的降噪体验是润物细无声的,伴随着滴滴的耳道测试声,仅仅只有开启的一刹那不适感,就直接平滑过度到降噪开启中了。降噪效果当然不能和我常用的NeoBudsS比较,毕竟入耳耳机的硅胶套有着先天的降噪优势——被动降噪,不过也基本能满足我在办公室的日常使用了,对于一些细碎的、低频的噪音有很优秀的屏蔽效果。
ANC自适应降噪带来的惊喜还没有结束,在持续使用降噪过程中,并没有出现Freebuds4e一样的“眩晕感”。对于我这种因为缺乏锻炼导致小脑不发达的人群来说,长期佩戴降噪耳机很容易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呕吐、眩晕、找不到脑袋的感觉。而萝莉3ANC即使长时间佩戴也没有发生这种事故。
声音表现
Lolli3ANC的声音表现被我放到了最后,因为我感觉这应该是它对其他半入耳耳机最大的优势,可能各位也听腻了各种音频设备评测中的“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我也不描述那种玄学说法,只评价一句话:不愧是音频大厂!
在查阅了部分资料、跟客服沟通后,我了解到Lolli3ANC不仅仅使用了自适应ANC技术,还搭载了自适应ENC和自适应EQ,共同组成了“AI多模态自适应系统”。
其中自适应ENC是针对通话降噪的一项技术,基本可以理解为在使用耳机通话时,麦克风会自动拾取人声,屏蔽掉人生意外的环境……声?这不就是之前Dreampods系列搭载的EdiCall3.0通话降噪技术嘛?!
而自适应EQ就是针对声音表现进行优化的一项新技术了,我对着技术资料粗略理解了一下,大意是和自适应ANC一样,通过播放一段低频声音——嘀,接收反射回来的回声,从而建立起耳道的模型,与预设的20组耳道类型进行匹配,定制化提供对应的低频EQ补偿(半入耳普遍低频差就是因为低频更容易泄露)。应用这项技术基本可以解决传说中的“千人千耳”问题,补足半入耳耳机先天低频差的缺陷。你想问针对这组EQ的调教是否准确?我的回答是:这可是音频大厂!
总结
Lolli3ANC的整体使用体验并非完美,在外包装、配件、软件美观度等方面仍有进步空间,但这不妨碍Lolli3ANC成为一款优秀的产品:外观、双设备连接、LDAC与Hi-Res小金标认证、自适应主动降噪、自适应通话降噪、自适应EQ等等优秀的产品属性,最重要的它是一款半入耳耳机。
对于一款半入耳TWS耳机来说,Lolli3ANC可以说是建立了新的半入耳标准——舒适、降噪、音质三重意义上的标准
如果你不喜欢半入耳\希望拥有非常深度的降噪\拥有日食万钱的消费实力,那么这款耳机并不适合你
如果你是音质党,并且对佩戴舒适度及降噪同时有需求,那么Lolli3ANC就是最适合你的一款耳机!
暂无评论